English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刘青
1998-12-04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一、什么是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按照1972年WHITEHEAD分类法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各国推崇使用“悉尼胃炎分类系统”(1990)分类,但十分复杂。为了简单,便于理解,本文仍沿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50%-85%。胃镜下特点为胃粘膜表层毛细血管充血,水肿,附着白色或灰白色粘液斑。病理改变为胃粘膜间质充血,水肿,表层上皮变性肿胀,炎性细胞浸润,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

1983年两名澳大利亚学者在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一种称为“幽门螺杆菌”的细菌,并认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随后各国学者相继证实了此项研究。我国学者也证明,幽门螺杆菌在我国感染率极高。各种慢性胃炎患者的阳性率达80%-9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年龄最小的感染者为几个月的婴儿。

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持续时间很长,甚至终生带菌,显然在诸多的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因素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当居首位。

三、幽门螺杆菌怎样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螺旋状杆菌,它产生许多有害的酶。其中尿素酶能分解尿素,在菌体的周围形成保护的氨环境,有效地中和了氢离子的杀菌作用,使幽门螺杆菌能在胃液中存活。产生的蛋白酶,脂酶,磷脂酶能破坏胃粘液层的完整性,使上皮细胞膜易受到破坏。幽门螺杆菌还能产生各种毒素,造成上皮细胞空泡样变,能激发局部细胞毒免疫反应,能趋化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损伤胃粘膜上皮细胞。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哪些危害?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主要致病因素,亦是胃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诱发因子。据保守估计,发达国家中大约30%和发展中国家大约50%的胃癌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WHO将这种细菌列入一级致癌物质。现今,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国内外采用抗菌素多联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尤其是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的机会较多,复发率高。抗菌素多联疗法,还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霉菌及机会致病菌感染等副作用。

五、怎样治疗浅表性胃炎?

治疗浅表性胃炎包括去除病因和对症治疗。所谓对症治疗无非是解痉、止痛、制酸等。而病因治疗则比较复杂,因为几乎所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所以去除病因主要是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采用联合用药,选择不同作用机制但对幽门螺杆菌有协同使用的药物。最近,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及山东省立医院等三所医院用三株口服液,观察治疗了142名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符合脾胃虚弱证。治疗总有效率为86.7%(胃镜和活检粘膜病变缩小1/2以上,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程度好转),显效率为35%(胃镜和活检,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1度,胆汁反流减少2/3以上。)。体外的抑菌实验表明,三株口服液上清部分对于从胃活检标本分离的幽门螺杆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环直径分别为9.0mm、8.5mm、5.5mm。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对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您在使用抗菌素时,不妨同时采用三株口服液,这样既能辅助抗菌素抗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又可减少因大量,长期使用抗菌素造成的肠道菌群紊乱等副作用,岂不是事半功倍,一举两得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